一大早看到新闻,被限制高消费,原因是一些工程款项的纠纷玖富配资,有接近两个小目标的资产要被执行。
可能大家看了多少有一点嘘唏。虽然人家再怎样也轮不到我们来唏嘘,但看别人的故事,多少学一点属于自己的经验,还是有好处的。
区区十年之前,2013年,2015年和2016年,王健林都在福布斯和胡润富豪榜上高居中国的首位,风光无限。当年万达广场简直就被当作商机和繁荣的标志,销售在卖楼的时候都会把离咱楼盘多远多远有一座万达广场来当作一个吹点。
怎么这么短的时间就不行了呢?
大家都还记得,不管先见之明也好,阴差阳错也罢,万达试着跳下房地产这艘船,是跳得比较早的。几年前的一个电视节目里头,王健林在回答人家怎么看待房地产的未来这个问题时说:“万达去地产化,就已经回答你这个问题了。”
当年王健林明确地宣布了万达要退出房地产这个行业玖富配资,一平米都不再开发,往后要把企业经营的方向转向文旅、商业管理这些东西,要由重资产完全转向轻资产。
从现在的角度,这样的决策和转型,简直是太英明了,时机也非常非常的牛逼,基本是在雪崩的前夜。
可万达为啥还是出问题了呢?万达主要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尾大不掉,上一个时代遗留的许多难题,不是想出清就能够轻易出清的。
上一个时代,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能拿到地,能够动工开发,就是稳赚不赔的。房地产企业毫无顾虑的上极高杠杆,以极高的利率融资,面不红气不喘,因为在当时逻辑上似乎是行得通的。
万达标志性的滑铁卢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撞上的。
2017年,中国中铁斥巨资准备拿下吉隆坡中心区域的一大片地,即大马城项目。基本都谈好要落地了。这个项目玖富配资,并不仅仅是商业地产开发这么简单,事实上和我们在那边修高铁,发展一带一路一系列规划有比较深的联系。
但马来西亚那边突然就通知中铁说不合作了,找个借口想撕毁这个合同,真实的原因是万达出了两倍的价格,从背后捅了中铁一刀。
老王当时确实太顺了吧,人一顺就容易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把当初使自己生长起来的根都给忘光了。这波吃里扒外的操作过后,万达被重新审视,海外扩张碰到了一系列麻烦,基本走到了头。大马城项目最终没有吃下,还是回到中铁手里。
另一个影响比较深的事件是退市和对赌。万达商业当初是在香港上市的,而万达院线则是在大陆。2016年那会儿,老王对比了两边的市值后,觉得香港股市对万达商业的估值太低太不合理了,就是决定私有化,回到大陆重新上市。
问题就在于私有化得回购所有股份,回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万达以对赌的方式进行了大笔融资,约定如果不能在限定时间内实现重新上市,就为这笔融资支付极高的利息。
从当时的视角来说,万达商业在A股上市,似乎没啥难度,走个流程而已。
但后来的几年里,这个流程走来走去,就是一直没走通。这笔高利率的融资,成为万达甩不掉的巨大负担,几轮操作都摆脱不掉。万达退出房地产行业,我想多多少少跟上面这两件事是有关系的,而不全是主动选择。
当然,比债务更麻烦的是,以往随随便便赚钱的主营业务,突然间就不好赚钱,甚至赚不上钱了。在随便赚钱的时代里随便借的钱,还起来千难万难。
事情慢慢演化成,被迫甩卖、贱卖资产来还债,散布在全国各个地方的万达商业广场,陆陆续续被卖掉。文旅项目的股权也转让了不少。基本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局面。
不过大家对王健林的印象还是比较正面的,至少截止目前为止,都是努力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跑路甩锅,不像许某人。
最后说一说房地产,这一波增量到存量的转换过程,房地产企业里应该有一大批注定要离开这片舞台,转到别的行业去。只留下一部分,继续来满足人们仍然存在且更多样化的需求。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旧行业衰落,新产业崛起,是必然发生的自然规律。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